在新加坡,有一个地方叫牛车水,包括几个街区。 新加坡里“牛车水”是“唐人街”的意思。 1819年,英国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,从中国来到新加坡的华人越来越多,到1821年逐渐在牛车水一带形成了华人聚居地。于是,几年之后,莱佛士索性把这个区划为华人居住区。由于在那里的每家每户都得拉牛车到远处取水,久而久之,这里就被称为牛车水了。在牛车水,到处可见中式建筑,华人餐馆、店铺,中文广告、标识,来自中国的日常用品,中式的庙宇、祠堂,中国传统技艺……这里过中国的春节、元宵节、端午节等。牛车水最为热闹的是农历新年期间,到处张灯结彩,各种商店、杂铺装修一新,整个街区成为一个中国大庙会。
在新加坡的中式建筑中,最受瞩目的是寺庙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新加坡大大小小的华人寺庙有800多座。在牛车水,有3个代表性的寺庙:福建人修建的天福宫、广东潮州人修建的粤海清庙、海南人修建的琼州天后宫。
福建人修建的天福宫建于1842年,建筑材料均来自福建泉州。天福宫是供奉妈祖的寺庙,为三进式建筑,由三川殿、中庭、正殿和后殿组成。正殿中央高悬一方「波靖南溟」的匾额,是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光绪皇帝为表扬1905年福建华人捐款赈济福建漳州、泉州水灾所题赠。金碧辉煌的宫内有斗拱、龙柱、门神、壁雕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。宫的左边为崇文阁,是新加坡最早的华文学堂;右边为庆德楼,是新加坡最早的华人互助组织。从1861年起,福建人建的天后宫也成为福建会馆所在地,发挥着社会管理作用。
广东潮州人修建的粤海清庙建于1826年。该建筑仿照潮州的建筑风格,是由中国工匠设计建造的,连木材也是从中国进口的。粤海清庙由左右两间相连的祠庙组成,左祠为天后宫,供奉海神妈祖,右祠为上帝宫,供奉玄天上帝。庙内有许多带有潮州风格的画屏、泥塑和金漆木雕,内容多取材于「杨门女将」「三国演义」「孙悟空大闹天宫」等中国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。庙堂内高悬一方金漆匾额「曙海祥云」,是光绪皇帝于1899年为致谢侨民为山东赈灾捐资白银6000两而亲笔手书。粤海清庙自从建立起,就是潮州人的联络和活动中心,潮州会馆也设在庙内。
海南人修建的琼州天后宫建于1880年,建筑材料均来自于中国的海南岛。宫庙供奉海神妈祖。整个建筑外形及内部设计仿中国古代庙宇风格。宫庙内有精工巧技的泥塑和木雕,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和海南的风俗习惯。宫庙与海南会馆合为一体。庙内有一副楹联,是1891年由担任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的黄遵宪(1848年—1905年)敬题,上联为「入耳尽方言,听海客灜谈越人乡语」,下联为「缠腰数豪富,有大秦金缕拂菻珠尘」。黄遵宪是晚清的政治家、外交家、诗人,他曾任驻旧金山总领事、驻英参赞,并于1891年至1894年任驻新加坡总领事,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,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,被誉为「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」。他工于诗词,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,有「诗界革新导师」之称。甲午战争失败、《马关条约》签订后,他悲愤地给梁启超写下一首著名诗篇《赠梁任父同年》 :
寸寸山河寸寸金,侉离分裂力谁任。杜鹃再拜忧天泪,精卫无穷填海心。
除建筑外,在艺术上新加坡也有许多中华传统文化。例如,在新加坡有一个平社甚为有名。所谓平社,就是京剧社团。新加坡平社成立于1940年,当时北京叫北平,京剧叫平剧,所以,京剧社团也称平剧社团。 1949年,北平改为北京,平剧也改称为京剧。新加坡平社则沿用至今。新加坡平社成立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,一成立就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举行大规模公演,筹款12万元。虽然是业余京剧社团,但70多年来,新加坡平社坚持学习排练,每年都有多场演出,代代相传,绵绵不绝。他们既演折子戏,也演全本传统戏,近些年还演了《曹操与杨修》《民族英雄郑成功》《凤凰二乔》《杨门女将》等大型新编历史剧。新加坡平社的活动在当地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侨界影响非常广泛,在弘扬中华文化、增强华人凝聚力、促进中新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
国家京剧院(原中国京剧院)首任院长梅兰芳先生等京剧艺术家和文化界名人,对新加坡平社十分赞赏,上世纪50年代,纷纷为新加坡平社题词、作画。 1956年,梅兰芳寄语新加坡平社:「优秀的中国京剧艺术,在这几年来已经轰动了整个世界,愿我们共同研究荐扬,取得更大的成就。」尚小云为其写道:「让我们友谊的艺术花朵开得更灿烂更可爱。」周信芳为其写道:「愿京剧这朵花,在新加坡的土壤上开放得更为美丽。」2017年,新加坡平社决定将珍藏的前辈京剧大师梅兰芳、周信芳、马连良、尚小云、谭富英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吴祖光、胡絜青等珍贵书法、绘画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京剧院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